吴睿,男,1967年6月出生于河南汝州。1990年7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神经病学博士,2006年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2年晋升主任医师。1998年以来先后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国康复中心、天津血液病研究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及神经康复治疗技术。2003年5月主持的科研项目“侧脑室微创穿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2011年11月主持的科研项目“DNApolβ基因敲除细胞株建立及对DNA polβ突变基因功能的分析”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011年“沉默脑胶质瘤细胞中Livin或uPAR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获国家自然科技基金。2012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改良微创穿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小脑出血临床应用”获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
现任神经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全省卫生系医德医风标兵。
从事神经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来,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任劳任怨踏实工作,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无怨无悔忘我奉献,坚持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诊治技术善待每一位病友,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同行的敬重。
情系病人,全心服务患者
从医二十多年来,把“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事业的准则,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心系患者、心系医院,视患者为亲人、视医院为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加班不分节假休息日,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对待病情严肃认真,对待技术精益求精,自始至终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坚持“安全、有效、价廉”的工作原则,在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在日常接诊患者时,除了认真地询问患者病情,仔细检查身体外,还仔细地阅读病人带来的病史资料,能不重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能用国产药的,就决不用进口药;能用低价药的,决不用高价药;不开大处方,从不为了个人的不当利益而去损害患者的利益。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病情全面分析,精琢细磨,反复推敲,从而确立正确的诊断,对不同的病人设计个体化的、最好的、最省钱的治疗方案。视病人为亲人,主动替患者排忧解难。每天面对患者都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亲切交谈,了解病情,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对疾病的预后能正确评估,使患者每次看病后,都心情愉悦,满意而归。
以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有的患者虽然住在远离郑州的市县甚至外省,却愿意长途跋涉,来到治疗。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为抢救患者他通宵达旦的忘我工作,数不清有多少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经过他的精心治疗转危为安重获新生活。他给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痛苦,给无数的家庭送去了幸福与快乐。他也从病人的微笑、康复中收获幸福与快乐。
刻苦钻研,追求精益求精
在承担繁重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郑州大学医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平时十分注重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善于在繁重的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积极解决问题。要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除了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专业素质。经常学习到深夜,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时,更是遍查各种资料,研究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的每一个微小变化,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处理。对于众多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患者,几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病情有变化,她均亲临床边,仔细检查,全面反复斟酌或组织全科讨论,给以正确的治疗措施。
医德高尚,恪守职业信条
医乃仁术,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医务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的职业,这个职业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愿意为人“做好事”。
每周二、周五全天的专家门诊从来都是门庭若市,经常因为患者多,一般都是中午一点后才能下班。一次中午十二点半,排在最后的一位中年患者因未进早餐,且精神紧张,突然晕倒在门诊门口,见此情景,立即与同事一起,检查该病人无大碍后,将其安排在诊察室休息,又亲自到食堂为她买来了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并直到为患者看完病后再下班用餐。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抢救病人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对于我来说,医院有作息时间表,病人的病情变化和需要没有作息时间表,时刻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一个医师何时能休息,何时需要工作是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抢救生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而就是这样带领着全科医护人员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患者奉献着无私的关爱,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每一位人民医生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