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尚同志现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党支部书记。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临床、教学、科研二十余年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厚德做人。他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累,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始终铭记“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神圣誓言,始终表现出对工作的极度热情,对病人的高度负责,将病人放在与自己的同等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视病人如亲人,以“双心”模式诊疗疾病,深得病患的一致好评和同行的敬重,用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誓言。同时在他的带领及影响下,心血管外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病人多,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患者满意度高等。赵根尚教授被称为医学的带头人,医德实践的标兵。
一、爱岗敬业 不计得失
心血管外科是病死率较高的科室,随时都会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的任务,不分白昼,每天还会面对着病人或家属痛苦的面孔和无助的眼神,听到的是呻吟,见到的是焦躁,对于临床医师需要具备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足够的耐心。赵根尚教授从医以来一直坚持在临床的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知识更新,及对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曾于2009年他以河南省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的身份赴美国迈阿密大学深造一年,在美国学习及访问期间,他珍惜每一刻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医学理念,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赵根尚在美国留学期间良好的修养,刻苦的学习精神受到美国迈阿密大学心脏中心Pham教授的高度评价,并被迈阿密大学心脏中心强力推荐他为美国GLG全球医疗咨询公司中国地区首席咨询专家。回国后将所看所闻传授给年轻大夫,秉承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进行英语教学及查房,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促使科室医护人员的共同进步。
赵根尚教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童叟无欺、对每一位病人一视同仁,坚决拒绝“红包”、“回扣”、“吃请”等行为,遵守职业道德及社会公德,为道德社会的建立做贡献。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他更注重医德医风的教育,要求大家感恩做人,大爱做事,拒绝收受患者的礼金和宴请,在确保疗效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患者省钱。
二、情系病人 关爱生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老龄化的日趋明显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赵根尚教授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加关注人们群众的健康,关爱每一个生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高发率,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手术治疗,而是走下去,深入基层进行义诊、健康教育、培训基层医生等措施预防疾病,提高群众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及基层医生的技能和水平,能更好的服务于乡民。他的医德医风,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普遍赞誉。
三、“心的希望让她重获新的希望”
12岁女孩裴莉莉是赵教授在义诊过程中确诊的一位患者,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因病早逝,母亲为生活所迫改嫁到邻村。裴莉莉心脏病时常发作,动辄就感冒,一旦感冒就大口大口地喘气,容易昏厥过去。母亲一次次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可高额的医疗费让她们望而却步,一次次从医院无望地返回,祸不单行,裴莉莉的继父又患上脑血管疾病,瘫痪在床。小莉莉的心脏病还是不断地发作,8岁上学后,中途多次退学。小莉莉说道“我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样正常的玩耍,不能正常的上学,也不知道自己会活多久,我已经看不到希望了”。赵教授对裴莉莉的遭遇十分同情,他亲自去做院长的思想工作,考虑到莉莉家庭情况特别困难,希望能够对她实施免费救助治疗。最终医院决定,免去莉莉四万多元的手术费,破例为她做心脏修复手术。现在小莉莉已经正常的步入学堂,日常生活已不再受影响。
“这次我们来的人还是少了,”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赵根尚教授在一次义诊时自责说道,“偏远农村的医疗环境还很薄弱,群众普遍缺乏对疾病的防范意识,我们必须把基本医疗做到基层去,这是一项大的工程,仅一个人或几个人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对基层的乡村医生进行综合培训,他们的技能和意识提高了,才能够服务好更多的乡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外科党支部书记的教授,多次组织了心脏、肺脏、肾脏和营养健康等方面的11位优秀专家、党员深入到偏远山区,让这里的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现在赵根尚教授已向多个乡镇卫生院发放编写的《中国乡村医生培训教材》,进行科普知识讲座50余场,培训乡村医师500余人,义诊病人1000余人次,多数群众从中受益。
一袭白衣,两袖清风,一盏神灯,照亮人生,这就是赵根尚教授的真实写照,从医20余年,他的一朝一夕,一点一滴无不在践行着新时期的白求恩精神。
大医精诚,大爱无言,性命所托,健康所系,这是赵根尚教授不变的人生格言,从医20余年,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诠释着当代医生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