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3934118
63921550
63910120 63914606
63974598 63928159
发布日期:2018-10-17 12:34:25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这是描写中国古代医学名家的诗句,而当我们专访到心内科主任张丽华教授时,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位一直扎根在临床一线的心内科医生不辞劳苦的医者之路。
张丽华教授接受媒体采访留影
初见张丽华教授,倍觉谦逊和气、温暖亲切,如沐春风的微笑中又不乏潇洒干练、从容淡泊的气质。自1987年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心内科大夫,张丽华教授已走过30多个年头。30年来,张丽华教授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医、教、研一把抓,在助力心内科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以德艺双馨的医者态度绘就了一幅心内科杏林春暖的温暖画卷。
砺操行以修德业
说起从医经历,张丽华教授坦言自己的医者之路其实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父母均是教师,家中没有任何行医背景,只因自幼觉得医生职业神圣,便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报考了医学院。而心内科富有挑战性且“短、平、快”的特质又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兴趣广泛、活力十足的张丽华,让她坚定的选择了这门高难度学科。
张丽华教授为患者检查身体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心血管类病症病情顽固,且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因此对心内科大夫而言,必须要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张丽华教授而言,将系统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科学的诊治每一位患者,这是自从医以来便伴随着她,并将贯穿她整个从医生涯的信念。因此,在她38岁高龄已然在业内颇有名气之时,毅然背负着家庭、年龄、事业等多重压力,报考了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并于2006年顺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同年还顺利通过“主任医师”职称评定,成为一名年轻的主任医师。“医生的学习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现在网络、微信发展快、资讯多,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勤学慎思才能不断精进”,张主任淡然的一席话看出来她的勤奋与习惯。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多年来勤慎尽责、不断钻研的态度成就了张丽华教授如今的高超技术,不仅擅长对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肺栓塞、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综合救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重症的综合管理更是在业内遥遥领先。此外,张丽华教授还荣获河南省级多项奖项,主编了《临床心电学图谱详解》、《内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5部专著,发表SCI和国家核心期刊论文近50篇。
铸仁心以泽大众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心内科病症大多急、重、危,像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病症出现时,病人生死往往在瞬间决定,心内科急诊抢救概率也远高于其它科室。因而对心内科医生而言,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在张丽华教授眼中,做好一名称职的心内科大夫,医技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德行。
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连张丽华教授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深夜一通电话赶到急诊手术室,也记不清多少次通宵手术后次日仍照常工作。十几年前心内科开始做介入手术,张丽华教授身体力行,经常穿着重达几十斤的铅衣在射线下手术,得益于年轻时打篮球练就的好体力,即便平均每天近十小时手术,张丽华教授也能从容应对,因长期辐射造成脸、胳膊、手上出现大片黑斑,白细胞化验远低于正常值,身体状况受到影响。射线对病人而言是治病的,但对医生而言却是“致命”的,长期照射会引发脱发、长斑、免疫力低下甚至致癌,但张丽华教授却轻描淡写的说:“对医生来说,永远是治病救人要紧。”
心血管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只要家里一个人不幸被心血管病困恼,那么一家人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张丽华却遇到了一家子都被心血管病困扰的情况,而且跟这一家人一打交道就是十几年。
这家人里的老太太之前曾因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多次住院治疗,而老先生则被诊断为十分罕见的主动脉瘤破裂,在为做外科手术准备时,病人突然病情加重,极度呼吸困难,心跳越来越慢,张丽华当即为老先生实施抢救,由于病床间隔窄小,张丽华索性跪在床上进行心肺复苏。在全科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几十分钟后,老先生的心跳恢复了正常,意识也逐渐恢复,睁开眼后第一句话就是说:“陈丽华,你(技术)很铁(厉害的意思),我知道你一定会把我救回来的。”由于短暂的意识缺失,一向对张丽华主任极为熟悉的老先生误将她的名字说成陈丽华,但张丽华看着老先生气色恢复了,既激动又欣慰,说:“放心吧,我一定会把你救回来的。”最后经过心外科的手术治疗,老先生捡回来了一条命,家人称张丽华主任是他们全家的救命恩人。老先生、老太太十几年来因各种病症反复住院,花销不少,生活已经十分拮据,病人家属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想送红包,被张丽华婉言谢绝。老太太过意不去,就给张主任衲了几双鞋垫,这次张主任欣然收下。这样的老病人还有很多,都是张丽华的铁杆粉丝,一家人的头痛脑热都找她帮忙,真是医者仁心啊。
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对张丽华教授而言,仅仅为患者“治病”是不够的。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有2.7亿人次,糖尿病1亿人次,尽管这些慢性病本身没有什么症状,但产生并发症后,会形成脑梗塞、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危及生命的重症。“上医治未病”,因此张丽华教授近些年也致力于慢性病预防、康复治疗,积极促成和配合医院康复中心、体外反搏中心、高血压联盟河南分中心工作,同时兼任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理事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求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日常健康保健和术后康复,减少心血管病的伤害。
所谓“仁心仁术”,大抵如此了。
正其身以承医业
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对张丽华教授来说,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科室主任,都始终恪守“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的准则。
张丽华教授(左一)义诊
张丽华教授为乡医授课
医生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尤其是心内科医生,除了临床、坐诊、自学、研修外,一年要参加百余次医联体、义诊、培训、县乡医院授课等活动,几乎全年无休。而身为研究生导师的张丽华教授,不仅要带研究生,还要教实习生、研究生规培、上医学院大课,其忙碌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即便如此,张丽华教授也在教学上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一般来说,培养一名心内科大夫需要8-10年的时间。但相较于技术,张丽华教授更看重学生的品性。心内科病人病情受情绪影响波动较大,因此张丽华教授时常教导学生治病要“双心”,既要治“心血管病”,又要治“心理病”。因此只有用“心”为病人服务,用亲和的笑容、耐心的讲解、“说病人听得懂的话”,病人才能够放心治疗。一次,张丽华在巡房时,听到一名学生对病人讲“您这是择期手术”,当即叫住学生告诉他,什么是“择期手术”、什么是“急诊”,病人是不理解的,应该告诉病人您这手术不着急做,要先观察几天。学生听后方觉失误,立即向病人道歉。
作为一门高风险的学科,心内科病人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病人家属因缺乏相关知识常生事端。而源于张丽华教授高度的责任感,她带领下的心内科医患纠纷十分少有。一次手术中,病人心脏破裂突然死亡,本与主治医生无关,但家属意欲生事。张丽华教授耐心的向多番前来问责的家属解释情况,在办公室待了整整一夜,最终安抚了家属情绪,妥善解决了此事。
此外,自06年担任心内科主任以来,张丽华教授坚决摒弃了技术壁垒的固有传统,一直坚持“技术开放”,毫无保留的将技术传承给科室的医生。“医学最重要的是传承,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得益于张丽华教授的“以心求新、以新护心”,所在的科室从最初的4名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发展到现在15名医生,拥有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和心脏康复为一体的科室。在张丽华主任的带领下,心内科目前拥有5个科室215床位,正高15名的大学科,所有医护人员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手术、心脏康复治疗、高血压防治等多各领域都处于河南领先地位,去年成功申请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提升工程、全国重症提升工程等项目,近期又获得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科室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谈到这些成绩,张主任却谦逊的说:这是大家的功劳。
作为一名医生,张丽华教授以妙手回春的医技,治百姓疾苦;作为老师,张丽华以孜孜不倦的教导,育万千学子;作为科室主任,张丽华教授以德艺双馨的品行,扬医者风范。雄关漫道,矢志不渝,30载春华秋实,我们在为张丽教授华骄傲的同时,更期待她带领的心内科团队为河南心内科发展创造更多的成就和辉煌!
专 家 名 片
张丽华
张丽华,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兼任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理事会副会长、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职,并担任《中华高血压杂志》等杂志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