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河南日报农村版第4250期第04版
□本报记者 郭培远 通讯员 吴怡君
▲刘亚东在为患者检查眼睛
刘亚东,是一位“全能型”眼科医生,从眼底手术到近视手术,从眼后节手术到眼前节手术,他都能轻松驾驭、熟练操作。在他治疗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105岁,最小的只有3个月。他兢兢业业、钻研医术、不断创新,在眼科岗位上尽最大努力播撒光明。
1986年,刘亚东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他和同学们一样期待分配到内科和外科这样的大科室,患者多、病例丰富,更容易增见识、长本事。机缘巧合,一家眼科医院的副院长向刘亚东伸出了橄榄枝,他因此留了下来,到了眼科之后他发现,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小科室”的眼科却有“大学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亚东从此扎根眼科,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刘亚东平均一年能做4000~5000台手术,这个数字,是某些市级医院眼科手术量的十倍。
作为眼耳鼻喉医院副院长,刘亚东深感理论学习中应用实践的重要性,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技术必须“硬起来”,因此,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引进新项目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为青光眼患者提供新的手术方式;引进飞秒激光融合视觉手术,帮助老年人摘掉花镜,重获年轻视觉等。这些举措为眼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医生不难,做个好医生不简单。他们不仅需要“能文能武”,还得熟知沟通技巧,善于言传身教。刘亚东经常对身边的医务工作者说:“眼睛虽小,却能洞察世界,光明于人类,与生命一样重要,一定要把每台手术做成精品。”刘亚东建议年轻眼科医生,所有专业都要转一转,白内障、青光眼、屈光等都要学一学,掌握到某种程度了,再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细分专业。为使科内青年医务工作者尽快成长,根据他们的特点,刘亚东精心为每个医生设计安排了一套适合个人发展的方案,同时要求下级医师多参加实践,多找动物标本做实验。几年来,他毫无保留地把复杂的诊疗技术和手术操作方式方法传授给每位青年医生。在刘亚东的带领和鼓励下,大家刻苦练习,许多年轻医师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成了治疗眼科疾病方面的专家,郑州大学二附院眼科也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室。
工作中,刘亚东经常会接诊一些贫困患者,看着他们为了省钱看病,吃着从家里捎带的馒头咸菜,他心里便有说不出的痛。刘亚东决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这些贫困患者重见光明。为此,郑州大学二附院眼科推出很多期公益活动,其中推出的3期“亮亮堂堂过大年”活动包含100例全免费白内障手术,目前已有400多名老人从中受益,重获光明。在刘亚东的积极努力下,该院与河南省慈善总会合作成立“亚东视界眼健康基金”,所募集款项全部用于贫困、特殊眼病患者的救助,以帮助他们告别黑暗、重见光明。从医35年来,刘亚东多次参加“曙光行动”等慈善活动,在全省各地开展了大量义诊手术,创造过日手术69例的纪录,为防盲治盲工作和眼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他担任中华眼科学会河南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