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害,但当大家去医院做(如X线、CT、DSA、核医学等)相关检查时,了解射线对自身都有哪些危害吗?又该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呢?
一、认识X射线
1.X射线诊断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穿透性不同的原理,形成和人体内部结构密度相符合的影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疾病诊疗效果。
2.X射线影像诊断通常包括医院相关科室的X射线摄影(如拍片)、X射线透视(如胸透,胃肠造影)、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CT)、牙科X射线摄影(如牙片)、乳腺X射线摄影(如钼靶片)、骨密度扫描、介入放射诊疗(DSA)、核医学(同位素)等。
二、射线的危害
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有皮肤损伤、辐射病、癌症风险增加、遗传损伤、免疫功能减退等。
1.皮肤损伤:射线可以引起皮肤灼伤、红肿、水泡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溃烂和瘢痕形成,长期接触射线还可能引发皮肤癌。
2.辐射病:当人体暴露在高剂量的射线下时,细胞内的DNA会受到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这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3.癌症风险增加:长期接触低剂量的射线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对甲状腺、乳腺、肺和骨髓等组织敏感的器官更容易受到射线的影响。
4.遗传损伤:射线可以影响生殖细胞的DNA,导致遗传物质的突变,这可能会传递给下一代,引发遗传性疾病。
5.免疫功能减退:射线暴露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辐射可能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增加患病的风险。
三、如何做好防护
1.患者的防护
受检者在接受X射线检查前,医疗机构在保证获得足够诊断信息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照射野范围,并为受检者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用品,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或组织(例如性腺、眼晶状体、乳腺和甲状腺)采取必要的屏蔽防护措施,避免其受到X射线主线束的直接照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辐射暴露。
受检者在接触放射性物质检查后,应及时洗手、洗澡、更衣,以避免放射性物质残留在皮肤、口腔、呼吸道、眼睛等部位,同时避免短时间内再进行放射性检查的体检项目。
2.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做到辐射防护三个要素:遮蔽、时间和距离。
遮蔽: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屏蔽物,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减轻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个人防护用品
时间:减少暴露在辐射源附近的时间可以降低受到辐射的剂量。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缩短设备的曝光时间和停留时间,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做到熟悉操作程序,动作迅速,必要时可多人轮替作业以减少单人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
距离: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减少辐射剂量。人体所受辐射照射剂量和人与放射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增大距离能大大减少辐射照射!在操作某些放射源时,可借助机械手或长柄钳等辅助工具来增加人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或者用自动、半自动的方法进行操作。
X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危害。我们广大患者应始终保持警惕,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趋利避害,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王瑞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