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墨绿色的(有时候是黑色)、黏稠的、无臭味的胎便。胎便是由胎儿肠黏膜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组成,通常2至3天排完。此后,大便的颜色也逐渐呈黄色了。
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软膏状或糊状、金黄色,无明显气味或略有酸味。有时出现每天多达12次的少量排便,不算异常。随着肠道功能的完善,有时好几天无大便,只要喂养正常,没有腹胀,大便性状好,也是正常。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呈泥状、淡黄色、奶瓣多,无明显气味或略有臭味。大便次数少,通常1至4次/天。混合喂养的宝宝,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等,介于母乳喂养宝宝和奶粉喂养宝宝之间。
宝宝的大便是宝宝是否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和气味,大致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
有一些大便性状是不正常的,比如奶瓣便、绿色便、气泡便、油状物便,但多数不是病理性的,不必太过担心:
奶瓣便:
奶瓣是酪蛋白的凝结物,而不是脂肪颗粒。奶粉中酪蛋白含量高,胃酸将蛋白变性,产生凝乳,进入胃肠道没有被完全吸收,就跟着大便排出来,就是大便中的奶瓣了。如果宝宝大便一直有奶瓣、较稀,但生长、发育、饮食等都是正常的,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孩子出现生长发育落后,需要去医院检查。
绿色稀便:
大便稀薄,呈绿色,多在天气变化着凉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每天大便5至10次,注意保暖,必要时可添加益生菌促进消化。
气泡样便:
提示着大便中有气体,是没被吸收的糖在大肠中发酵形成的,除了有气,还有酸味。如果仅有几次这种情况,不用太理会,如果腹泻严重,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服用乳糖酶。
油状物便:
大便有油,因为脂肪含量较高。母乳喂养时可能与宝妈饮食过于油腻有关,调整饮食就会好转或者随着宝宝消化功能逐渐成熟就会好转。
还有一些大便性状是不正常的,多与疾病有关,需要及时就医:
灰白色便:
排出灰白色大便,说明可能存在胆道阻塞,应及时就医。
豆腐渣样便:
黄绿色带粘液,呈豆腐渣样,可能是霉菌性肠炎,应及时就医。
蛋花汤样便:
大便水分多、粪质少,伴有精神状态不佳,可能是病毒性肠炎,应及时就医。
黏液便:
如果黏液便仅有数次,饮食、精神都是正常的,无腹痛,可能就是肠道受到一过轻度刺激后的反应,无需担心。但如果大便带血或粘液,尤其是夏季,多为细菌感染引起,应及时就医。
黑便:
排除口服补铁及宝妈乳头皲裂出血等情况,如出现黑便,伴有吃奶少、精神不佳等,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需及时就医。
红便:
鲜血便或鲜血粘液便,说明出血离肛门较近,可能与肛裂有关。暗红色便提示肠道内可能有出血,需排除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康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