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经八路的王大哥左下腹疼痛,体位改变疼痛加剧,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血尿,无外伤史、手术史、过敏史。自以为是胃肠炎犯了,自己在家吃了4天药。结果还是疼痛不止,这才到医院就诊,腹部检查:左下腹局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最终诊断为急性肠脂垂炎,治疗后痊愈。
什么是肠脂垂炎?
顾名思义,就是肠脂垂发生的炎症。肠脂垂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是引起腹痛的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50岁好发,男性略多于女性。
什么是肠脂垂?
大肠管径较大,肠壁较薄,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在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区别于小肠的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越到远端含肠脂垂越多,一般为3cm大小,大者可达15cm,一般人通常有50-100枚,主要位于乙状结肠附近。
肠脂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肠脂垂炎:肠脂垂发生扭转,造成肠脂垂内的血供障碍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引起脂肪缺血坏死。
继发性肠脂垂炎:邻近的组织先有一些像憩室炎等的炎性反应,再侵犯到肠脂垂,而导致后者发炎。
主要症状
肠脂垂炎主要症状为腹痛,通常发生在左、右下腹部。表现为局限在左、右下腹部持续性的疼痛,其他部位通常不会发生,与阑尾炎、憩室炎等外科急腹症相似。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轻度发热、甚至腹泻等症状,与急性胃肠炎相似。
肠脂垂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关检验显示白细胞和血沉多正常或轻微升高,早期与急腹症表现相似。容易误诊为阑尾炎、憩室炎及胆囊炎。无特异性意义。腹部CT、超声可以作为肠脂垂炎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腹部CT表现
正常肠脂垂因其密度与周围肠系膜脂肪组织相同,CT扫描难以发现,当肠脂垂发生炎症时,平扫CT显示结肠四周椭圆形脂肪密度结节、肿块,其外周一圈稍高密度环,与四周的脂肪混合在一起,提示脏层腹膜组织炎性改变。病灶中央见点状、线状或圆形高密度影,提示为中央静脉血栓形成或出血性坏死。临近肠壁一般不增厚,仅有少数累及相邻的肠管可导致肠壁增厚。CT增强扫描病灶的边缘呈轻至中度均匀环形强化,中心不强化。
超声表现
1.肠管旁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包块,边界多清晰。
2.邻近结肠壁处可见低回声边缘。
3.具有肿块效应。
4.大多数患者病变周围肠壁无明显异常,但有约10%的患者可出现肠壁增厚。
5.CDFI:病灶内无血流信号或少量点样血流信号。
肠脂垂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在1周内自行缓解,常用的治疗手段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临床症状多在2周内消失,CT表现多在6个月内消失,确诊者不需手术和抗感染等治疗,除非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等;严重继发肠脂垂炎则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手段
1、清淡饮食,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肥胖者需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减少诱发因素。
3、多吃富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规律排便,减少结肠内压迫。
4、适当锻炼身体,不要暴饮暴食和剧烈运动,防止肠脂垂在运动中出现扭转。
5、积极治疗腹膜炎、阑尾炎等腹部炎症疾病,防止炎症累及肠脂垂。
如有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乱服药或硬扛或将耽误诊治。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刘春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