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说耳朵疼,到医院检查以后,医生说这是分泌性中耳炎,会问家长最近孩子有没有感冒,还会开一些治疗鼻子的药。很多家长心里犯嘀咕:耳痛,竟然是鼻子惹的祸?这个医生说得靠谱不?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儿童发病率高呢?
首先,咽鼓管是沟通中耳和鼻腔的管道,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儿童的咽鼓管,相比成人更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因此,儿童鼻腔感染更容易经过咽鼓管传入中耳,这也就解释了医生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以后为什么要开治鼻子的药了。
其次,儿童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阻塞或压迫咽鼓管咽口,也容易造成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再次,儿童的肌肉薄弱,软骨弹性差,中耳容易造成负压,造成咽鼓管的功能性障碍,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病因。
有学者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疾病,抗原可能存在于腺样体或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内。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1.耳痛
发病初期可有耳痛,常于夜间发作,哭闹不止,一般持续1-2天。但是耳痛消失了,并不代表分泌性中耳炎已治愈。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是关键。
2.听力下降
大龄儿童可表述自己听力下降了,或者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增大了。小龄儿童不会表述,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调大音量、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等。若儿童一耳听力正常,一耳听力下降,更不易被家长发现。
3.耳闷
耳闷多为成年人的主诉之一。儿童多表现为频繁挖耳或用力按压耳屏。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反复抓耳、易哭闹等反应。
4.耳鸣
婴幼儿不能表述。大龄儿童可表述为“噼啪声”“咕噜声”或“嗡嗡声”等。
出现上述症状之一,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呢?
1.药物治疗:
粘液促排剂、鼻用糖皮质激素,若存在急性炎症,应加用抗生素。
2.物理治疗:
若鼻腔存在感染,有较多鼻涕,可行鼻负压置换治疗,若鼻腔清洁,可指导患者做捏鼻鼓气动作使咽鼓管通畅或行波氏法咽鼓管吹张。
3.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王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