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就诊时做过很多检查,如抽血、超声、CT等,但患者只了解影像科室、检验科室,对于病理科却很陌生,作为病理人,我们经常会听到病人说:
大夫,我身上切下来的东西去哪了?
为什么要做病理检查呢?!
几分钟能出结果?大夫
神马!!要3-7个工作日才出结果?!那么久?!
很多人对病理科的认识像是雾里看花一般,不甚清楚。病理切片要经历哪些流程呢?原本是一块肉肉,最后怎么成了一个片片了?那么一份合格的病理报告是如何诞生的?
病理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及病理改变的学科。病理检查是诊断肿瘤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它将人体器官直接取下的病灶制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明辨病变性质。如果确定为恶性肿瘤,就要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包括命名、分级、侵袭范围、切除是否充分、组织学疗效评估、预后相关等临床病理信息,这些信息是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因此,病理检查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一般是疾病的最后诊断,病理医生常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
病理科的工作首先从接收标本开始。手术取下的标本由大夫或护士倒入固定液后送入病理科。制片会占用大部分的时间,正好似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经过一系列真金火炼。历时若干天后,才能做成宝贝似的东西——病理切片,成为后续诊断的“物证”。一起来看看吧~
1.标本固定:
医生切下来的“肉肉”,我们称之为“离体标本”,在家属确认过之后就快速(30分钟之内)装在专门盛放标本的袋子里,浸泡在固定液中,之后由专门人员负责送达病理科。病理科收到标本后,会让标本在固定液中多“泡会儿澡”。这个固定液也是个名人呢——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甲醛。甲醛会使他们的蛋白质凝固,起到防腐的作用。尤其是大的标本,“泡澡”的时间会更长,以使固定液能够全面渗透组织,为以后的行程打下基础。临床医生将需要做病理分析的标本在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小标本需固定4~6小时,大标本需剖开固定18~24小时,其目的是防止组织内部自溶,影响病理诊断等。
2.取材:
标本千千万,病灶万万千。取材无小事,纵苦也无言。精挑细选取出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标本快,取材医生就会用他们的“火眼金睛”寻找出组织上的异常病变部位,并挥动他们手中的取材刀把病变组织切取成大小厚薄适中的组织块,放入塑料包埋盒中。
3.脱水:
标本在脱水机中就像“闯关”一般,历经15小时,经过不同梯度的化学试剂中进行“药浴”,最后脱出自身的水分,就像古埃及的木乃伊一样。
4.包埋:
组织放入融化的石蜡中,冷却后凝固,组织全身被石蜡包裹,变成蜡块。这种蜡块经历过防腐干燥后,可以存放多年不坏。
5.切片:
巧手摇出婵薄翼,细胞个个显原形。医生是无法仅仅凭借蜡块来完成诊断的,所以接下来就轮到我们的病理技术员大展身手了。他们将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在切片机上切出仅3-5微米厚的切片。可能有童鞋不了解3-5微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举个例子,就是像头发丝一样的厚度,可以切成100张片子,每一张切片就是3-5微米厚。
6.染色:
染缸排排切片浴,紫红二色正分明。把切好的片子放进染色机中,经过一系列化学试剂的浸泡,最后给它穿上五彩衣,即HE染色。组织色彩斑斓,红紫相映,透光性强,让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
7.封片:
滴上树胶,盖上薄薄的一层盖玻片,就像盖上被子一样给它封起来。至此,一张制作精美、颜色分明,蕴藏着患者大量信息的病理切片就完成了!
这制片环节会耗时十几个小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病理切片的清晰度,导致病理医生对组织细胞的形态观察不清楚,进而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因此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偷工减料。
病理制片的旅程要结束啦,接下来该病理诊断医生上场了,拿着他们的尖端武器——显微镜,开始捉妖寻魔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程度放大切片上的局部观察切片细胞形态,得出精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病理依据,对各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姚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