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烧了,喉咙痛,吃不下饭,甚至喝水都痛。带到医院找医生一看,说是疱疹性咽峡炎。那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呢,怎么预防、治疗?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呢?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1-6岁儿童是高危人群。该病四季都有,春夏季是流行季节,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场所易聚集发病。病毒可经接触感染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粪便、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初起时患者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它部位。年幼儿可因咽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较大年龄儿童可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多伴随有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高热达40℃以上,发热期间精神差、嗜睡、食欲差,部分可出现持续发热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
全身和咽部症状可在1周内自愈,个别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甚至死亡。
二、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吗?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毒有许多重叠交叉(见下表),因此表现也有类似。但二者既不能等同,也无从属关系,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除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外,手足口病的皮疹还可出现于手脚,掌背均有,也可见于臂、腿、臀部,少见于躯干、四肢和口周。少部分患者可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等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
三、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呢?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肠道病毒药物。
口腔黏膜局部给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可有一定疗效。
此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护理工作: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剂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及记录体温。
6.如有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甚至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及时送医。
四、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呢?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清洁、消毒。
此外,按时接种疫苗。EV-A71流行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导致重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更为常见。因此,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虽不能完全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但可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