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有五大误区,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误区一
有些房颤患者症状比较轻,或者没有什么症状,他就感觉房颤对自己影响不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房颤的主要风险是脑中风和心力衰竭,不管你有没有症状,只要你得了房颤,脑卒中的风险就会比没有房颤的人要高得多。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最终会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寿命。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
误区二
过于依赖药物治疗,能吃药就吃药,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能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如果吃药控治不好,根据医生的评估,需要做手术就应当选择手术治疗。越早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会越好。而且长期吃药,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误区三
认为手术风险高,安全性差。不要想到手术就很抗拒,一些手术不仅无痛,而且安全可靠。譬如: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技术,无痛,从某种角度认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术。这种技术通常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和安全,而且痛苦很小。如果房颤症状特别明显,或者是已经引起心衰的房颤,要积极考虑实施射频消融手术。
误区四
有些家属认为自己的父母、长辈年纪大了,耐受不了手术,风险很大。这种情况一定要听专业医生的建议,如果经过医生评估,患者还能够耐受手术,通过手术是能够把房颤这个问题解决掉的。尤其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很多的,比如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的,患者本身就很容易发生脑卒中,这种情况,就更应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如果是永久性房颤,就没有必要再做射频消融手术了。
误区五
房颤如果心律正常,那就不需要吃药了,这也是错误的。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后是否仍需要服药,取决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转律后的心脏情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房颤的治疗需要长期的检测和随访,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房颤是“沉默的健康杀手”,希望大家了解它并重视它,做到“知己知彼”,避免走进误区。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供稿/贺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