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吃药的数量和种类也可能会慢慢增加,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一些老人有可能都需要服用。但是,吃药并不是随意的事情,并非随随便便吃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在临床上,出现不少老人因服用药物不合理或不正确,导致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例,由此可见,老年人用药安全十分值得警醒。
老年人服用药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药需要个体化
老年人的体质和生理功能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频率等。
二、多重用药需警惕
一般认为,口服药用药种类大于等于5种,即为多重用药。多重用药时,往往伴随高风险。原因是: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及生理功能的衰退引起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联合用药越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就越高。
三、服药时间要合理
有些药物对服药时间有着严格要求,在正确的时间服用,药物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如:清晨服用降压药物效果更好;有些铁剂、抗生素、抗肿瘤药等,对胃肠道刺激较大,饭后服用可以减轻胃肠不适;健胃药、抗酸药、胃肠解痉止痛药、降糖药、利胆药等药物,则要在饭前服用才能收到良好疗效;抗过敏药物会导致嗜睡,精神不振等,建议睡前服用。
四、漏服补救有原则
吃药都应遵循“按时、定点、足量”原则,不能擅自增减量,但老年人有时记忆力减退,漏服药品时有发生。发现漏服药物后,首先应该判断漏服会不会对病情造成影响。对于那些需要严格维持治疗药物浓度的患者,如抗感染的病人,漏服药物可能会增加细菌耐药的可能性,应尽早补服,下次按原剂量服用,服药时间可适当顺延。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偶尔漏服一次对于治疗的影响不会很大。
五、定期监测很重要
建议用药的老年人每3—6个月要到医院随诊复查一次,监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这是患者和医务人员了解药物疗效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对医务人员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是否进行用药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又可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合理用药、正确用药、谨慎用药,老年人服用药物需提高安全意识,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切勿大意。
(供稿/任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