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要清楚什么是冠心病
在临床上一般将主要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狭窄超过50%,才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冠心病;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或者心脏支架手术。很多冠心病患者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就能很好地控制冠心病的相关症状,甚至逆转冠脉狭窄。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一般情况下,其冠脉狭窄超过90%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心脏支架是什么?什么情况适合
心脏支架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通过介入的方法,在桡动脉、肱动脉或者股动脉等表浅动脉进行穿刺,通过穿刺部位在导管及导丝的帮助下将心脏支架送至狭窄部位释放,使得狭窄的血管恢复通畅。
因为介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是可以通过支架手术的方式恢复心脏血液循环。
心脏搭桥是什么?什么情况适合
心脏搭桥手术一般是在全身麻醉下,从身体其他部位取一根血管绕过原有的心脏血管狭窄部分,将新的血管远端与原有病变冠状动脉的狭窄远端吻合实现血运重建,属于较大的外科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需行换瓣手术的病人;心肌梗死后伴有巨大室壁瘤或室间隔穿孔,需手术切除或修补的病人;冠心病多支多处病变,介入手术风险高需要多个支架的病人;及其他复杂情况下建议选择心脏搭桥。
究竟是选择金属支架好还是可吸收支架好?
如果确需进行支架植入手术,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传统金属支架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更适合呢?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传统心脏支架在形态和植入方法上类似,均需在表浅动脉进行穿刺,通过穿刺部位在导管及导丝的帮助下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释放。
生物可吸收支架一般是由多聚乳酸为基质材料,少数采用金属镁、铁及络氨酸聚碳酸酯等制成。它们在植入人体6-12个月后,原有的支架结构开始缓慢降解,2~3 年后完全被组织吸收。心脏原有的血管结构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冠心病治疗方法。根据现行的《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建议在稳定性冠心病或稳定的中低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考虑使用生物可吸收支架。但生物可吸收支架因循证医学证据较少及一些物理性能上的局限性,目前仅适用于简单病变。
(供稿/祝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