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体检的时候会做颈动脉彩超的检查,通过这个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全身动脉血管的硬化情况的反映。我国成年人中有近1/3存在颈动脉斑块,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冠心病等密切相关。
颈动脉为什么容易出现斑块?
颈动脉分叉处呈“Y”型分支,此分支处血流冲刷力量大,容易造成动脉内膜机械损伤,导致胆固醇从损伤处进入血管内膜,形成斑块。其次,颈动脉分叉处距离体表较近,易于超声检查,出现斑块,很容易被发现。
哪些因素可引起颈动脉斑块呢?
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包括9种: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斑块稳定性可分为: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就会导致急性脑梗死,故易损斑块的筛查、诊断、治疗对于预防急性脑梗死意义重大。易损斑块的特点就是表面不光滑、不规则形状;超声检查提示低回声或没有回声。非易损斑块也就是稳定的斑块,不易脱落,表面光滑,外形规则。超声检查提示强回声。
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狭窄(<50%的狭窄);中度狭窄(50~69%的狭窄)和重度狭窄(≥70%的狭窄)。
哪些斑块需要治疗?
1.轻度狭窄,无基础病,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
2.轻度狭窄,但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6mmol/L的,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
3.中度狭窄,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
4.重度狭窄,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5.无症状易损斑块: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使LDL-C<1.8 mmol/L;
6.无症状非易损斑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治疗手段有哪些?
1、药物治疗:
他汀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脂蛋白( LDL-C),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 LDL-C来抑制斑块生长,还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谢,使斑块中脂质核心的密度变大,体积变小,让斑块变得更结实,不容易破溃。
抗血小板类药物:当斑块破溃时,抗血小板药物就会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激活纤维蛋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2、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1.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果;
2.戒烟、限酒;
3.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4.积极治疗基础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5.定期复查。
总之,对于颈动脉斑块应以预防为主,发现颈动脉斑块后,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手段来稳定、缩小斑块,以免不良事件发生。
(供稿/神经康复科 李婧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