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63934118
63921550
63910120 63914606
63974598 63928159
发布日期:2018-10-17 12:24:50
心脏犹如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出现心衰、心梗、心律失常等突发状况,人将面临死亡危险。心血管内科主任张丽华,正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患者生命的白衣战士。
危急时刻显身手体贴患者见真情
1987年,张丽华从原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刚组建的郑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工作。她常常白天查房、跟门诊,晚上学习专业知识。“那时候便想着,一定得好好学习,为百姓做点事。”张丽华回忆道,“我要练就高超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30多年来,她怀着一颗对患者的真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与死神赛跑,挽回患者生命。
有一年隆冬,深夜11点多,张丽华刚回到家,手机铃声就响了起来。
“什么事?”张丽华语气干脆。
“张主任,一位病人突发室颤,您快到医院来!”电话那头传来了急切的声音。
“好,马上组织抢救,我这就到!”
挂断电话,张丽华抓起大衣,边穿边往楼下跑,丈夫开车载着她飞速赶往医院。下了车,张丽华三步并两步跑到病房。她深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急、抢救窗口期短,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
见到患者正四肢瘫软躺在床上,张丽华立即对患者进行除颤。一次,两次,患者有了反应,初步脱离危险。紧接着,张丽华一边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一边着手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张丽华长舒一口气,心里悬着的石头这才落地。事后,张丽华感叹道:“那位患者才40多岁,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没抢救过来,那可怎么办?”
从医30多年,张丽华坚持对每一位患者在出院的头一个月进行随访,使患者能够尽早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常有患者在出院后打电话给张丽华,或询问针对近期情况如何调药,或请教生活注意事项,甚至一些患者打电话只为汇报一下近期身体恢复状况,跟张丽华唠唠家常,而她总是耐心地听着电话,悉心指导患者如何科学康复。
患者的信赖,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曾有一位患者病愈出院时抱着张丽华痛哭,“你照顾我这么好,出院了可咋办啊?”原来,在其治疗过程中,张丽华不但给她检查身体、开方配药、进行心理疏导,还亲自安排她到北京做手术,甚至帮助她的父亲治疗肺病。春节时,这位患者给张丽华发了一条短信:“您真是个仙儿,医术高超、心地善良!”
心底无私天地宽带领科室勇争先
在郑大二附院,张丽华的心胸宽广是出了名的。年轻医生外出进修,她不但全力支持,还替年轻医生照顾患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同事称赞:“张主任虽是个女同志,心胸比男同志还大。”2006年,张丽华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顺利通过竞聘,担任郑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丽华认为,一名称职的科主任要做到心底无私,为科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在她的带领下,本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宗旨,开展了新一轮工作。现在,该科室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心脏介入、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心脏起搏器安装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更加注重精准医疗,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其他部位的损伤,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减少开销,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术后疾病的再发,从而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今年,张丽华领导的心血管内科取得了骄人成绩。该科室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入选国家重症救治提升工程,心血管内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提升学科。心血管内科已由初创时的小规模,发展到拥有医生30多人、212张病床、5个病区,每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量达一千多台。
作为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和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丽华在学术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她先后主持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和郑州市科协多项科研课题,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张丽华还担任《中华高血压杂志》等专业期刊审稿人,主编《临床心电学图谱详解》《内科急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现代心内科诊疗技术与实践》等5部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一些论文被SCI收录。
教学也是张丽华的一项重要工作。她悉心关怀学生,言传身教相结合,为学生树立医德榜样。在为患者诊疗时,常有学生旁听。张丽华时时告诫学生,临床医学就是“临在病人旁”,一个好医生就需要在病人身边,真正给其关心、宽其心结。对于人才的培养,张丽华认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基本点,要下大力气进行刻苦钻研,同时也要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以在临床当中能够做得精、做得准。另外,对学生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严进严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给学生成长空间。
普及健康传大爱帮扶基层立新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约为2.9亿,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死亡占比超过40%,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近几年来,农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健康理念和专家指导,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初期不够重视,有些病情严重的病人已经达到住院指征,却以种种理由拖延,导致病情恶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1.58%。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不充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这些现象令张丽华感到揪心。为了普及健康知识,只要有时间,她就会下基层和患者接触,通过举办公益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和科学的治疗手段。
每次下乡为农村群众诊疗,临走时,村民们总会感激不尽。张丽华却时常反思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却得到患者如此厚爱。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对患者的深情厚谊,如何承受这份爱与感激?”
当前,不少患者习惯大病去省级三甲知名医院,小病就在家门口的社区或村镇卫生服务中心解决。而夹在中间的县、市级医院往往“不上不下”,这些医院被业内专家形象地称为“夹心层”。郑大二附院积极行动,通过建立“医联体”帮扶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病治病能力,使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上升了一个新高度,从而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作为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张丽华积极参与郑大二附院和灵宝市卫计委共同合作的“健康灵宝”乡村骨干医生培训工程。她通过开展理论授课和规范化培训,直接、有效、精准地帮扶和支援灵宝基层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实施医疗“精准扶贫”。2017年4月,凭借优异成绩,张丽华荣获“健康灵宝”乡村骨干医生培训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