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的一天,夜间11点,中国第11批援厄医疗队员、普外科医师何艳新正在驻地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受援医院Orotta医院电话:有一急腹症患者急需诊治,请速到医院。
来到医院后,急诊医师告诉他,病人间断腹痛半年,再次发作12小时。半年来腹痛反复发作,但因医疗条件差,老人都忍过去了。此次起病时腹痛厉害,可逐渐症状减轻了,家人并未在意,直至后来老人出现了意识淡漠、尿失禁,才觉得问题严重,急送当地医院进行彩超检查,考虑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来到Orotta医院。
检查发现,这是位81岁的老年女性患者,血压偏低,心率快、呼吸急促。查体:消瘦,淡漠,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胆囊点压痛不明显。血白细胞升高,外院彩超:胆囊增大并结石,胆总管及肝内外胆管明显增宽。由于当时已是深夜,医师和家属都建议像以前一样保守治疗。
听完介绍后,何艳新医师立即判断,这个老人绝非急性胆囊炎,而应该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病是一个十分凶险的疾病,稍有贻误,病人就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继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目前只有立即急诊手术,切开胆总管置管引流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家属对手术的态度十分不积极,而急诊医师也考虑病人仅仅是胆囊炎,目前疼痛也已缓解,半夜手术十分讨人嫌,不愿意大半夜打扰手术室护士、麻醉师一干人等,所以对手术的态度也很消极。
此时,何艳新知道要与死神赛跑了。他急忙拿出手机,查了一些必要的专业词汇后,再次反复向急诊医师详细分析诊断理由,但急诊医师仍然半信半疑。好在他知道这个病的严重性,最后终于被说服了。
有了急诊医师的帮助,又做通了家属工作,何艳新又和急诊医师一起到手术室,催促麻醉师和护士紧急准备,否则耽搁时间越长,死神就离病人越近。但此时巡回护士又告诉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手术必需用的、引流用的T型管被护士长收起来了。他当机立断决定,尽快联系护士长,边手术,边找引流管。
20分钟后,手术终于开始了。打开腹腔,一步步探查,在摸到胆总管下端时,触手坚硬,确定是石头无疑。诊断正确无误!
正如所料,切开胆总管后,大量黄褐色的脓液立即自切开始口溢出。这时,只要切除胆囊,取出结石,放置T型管后就可结束手术。此时,巡回护士又告诉了两个不巧的消息:一是护士长联系不上,无法得到T型管;二是因为这样的急诊手术很少见到,所以急诊手术包里也未准备取石所需器械。
听到这两个消息,他只好硬着头皮,用中弯钳替代取石钳,一块一块取尽了所能触及到的所有石头。但巡回护士又找了半个小时,仍未见到T型管。何艳新医师只好剪了一段胃管塞进充当引流管,结束了手术。
术后第2天,病人清醒,神志恢复清楚。医疗队刘剑波队长亲自带领队员查看病人,讨论并安排术后相关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术后24天,病人切口已拆线,饮食如常人,恢复非常满意。行胆道造影,也无结石残余和胆道狭窄。家属和同事都为病人的预后深深地感到开心。
尽管厄立特里亚急救体制尚不完善、医疗资源仍然贫乏,但有中国医疗队在,厄特人民就有生命的希望和健康的保障!(作者:何艳新 审校:刘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