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节长假已是早春之际,草木萌动,风和日丽。
新春佳节,当很多人与家人团聚、外出游玩、享受天伦之乐时,很多医院的医务人员为确保患者平安过节,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与患者一道与病魔斗争。大年初一,在ICU病区,更有一位特殊的专家,让朋友同事慨叹,让患者家属动容,她不顾自己足部骨折的痛苦,忍别家人期盼的眼神,依旧拄着拐杖,坚持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为重症患者的安危争分夺秒、奋力拼搏——她就是ICU副主任祁绍艳教授。
对于正在处于生死关头的急危重症患者来说,任何时间都刻不容缓、松懈不得。也正是这样的缘故,ICU病区即便是在春节期间,床位依旧满员甚至“超员”,最多时病区的住院患者多达65人,较少时也患者也达到40多人。鉴于这样的情况,ICU病区的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未能享受春节长假的温馨,而是在抢救患者的争分夺秒中度过的。作为科室副主任的祁绍艳教授,前一段时间因为崴脚造成足部骨折,按照常理来讲本应该趁此机会多休养休养,跟家人聚聚,但是想起那么多需要抢救的患者,她不顾亲朋的劝阻,主动要求来值班。
ICU之所以在春节期间还如此火爆,人满为“患”,是因为她一直走在同行的前列。
2012年年初,ICU率先在河南省省内引进了被誉为“起死回生的神器”ECMO。ECMO又叫体外膜肺氧合,很多人将它通俗地称作“人工肺”,是代替心肺功能支持生命体征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从而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
2012年8月15日,ICU成功实施河南省首例ECMO治疗案例,因巨大车祸遭受灾难的11岁小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束手无策之际,正是因为ECMO的神奇功效,才闯过了鬼门关,最终康复出院!
2016年7月,身怀六甲的济源王女士遭遇车祸后,昏迷不醒并伴有严重的肺挫裂伤、呼吸衰竭。多方打听之后,王女士的家人辗转来到,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科室主任刘小军教授、副主任祁绍艳副教授等,运用ECMO代替心肺功能支持生命体征对王女士实施抢救,经过治疗后她于7月26日康复出院。在运用ECMO技术治疗期间,因为王女士属于怀孕大月份的准妈妈,医护人员特别谨慎,不仅患者得以抢救成功,腹内的胎儿也完好无损。王女士出院后,主任刘小军、科室副主任祁绍艳多次电话随访,王女士也多次到医院复查,确认胎儿发育一切正常。10月25日早上,王女士剖宫产下一男婴,重3600克,母子平安,孩子非常健康。这也是国内第一例ECMO宝宝!ECMO宝宝的出生,引起了光明网、中新网、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新浪、网易、大河网、大豫网、中原网等数十家媒体、主流网站及众多微信公共平台的关注及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7年年底,国家卫计委公布了“十三五”时期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名单,河南省有6家医院“上榜”。整合ICU等科室联合申报的重症医学专科成功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用于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这也是河南省仅有的重症医学领域的扶持项目。
作为ICU副主任也是这个科室“元老”的祁绍艳教授,不仅是这些历史时刻的见证者,更是一名执行者、参与者、创造者,她跟科室主任刘小军教授一起,多年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庄严承诺。他们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道医学技术难关,挽救了众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文/彭永强 图/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