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与家人幸福团圆的日子,但对于急诊人来说,每个春节都要坚守在岗位上,为千家万户守护健康。2020年的春节因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形势严峻,当大家的工作因疫情而按下暂停键时,急诊人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交班、分诊、治疗、抢救、出诊……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急诊科全体成员坚决守好第一道防线,兵分三路齐作战。
第一路:急诊窗口之周密部署防疏漏
1月22日,响应河南省卫健委的号召,急诊科全体人员都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取消春节假期全员到岗,为打赢此次防控阻击战,院领导亲临急诊科认真部署工作。由于发热门诊改造未完成,根据院领导指示,急诊科承担发热门诊中午和晚上十七个小时的工作。患者的预检分诊、体温测量、信息登记、流行病学史的询问以及焦虑人群的心理宣教工作都需要负责分诊工作的护士耐心解释并详细记录。同时分诊护士还要承担外线咨询电话工作,帮助不能来院的患者答疑解惑。一个班下来,她们通常是声音嘶哑、口干舌燥,但她们仍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下一位患者。
除了预检分诊,还有护送患者做检查、送入院以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工作。本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面对着采集咽拭子、抽血、吸痰、注射等等这些高风险的操作,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常常奋不顾身。16年护龄的院内班护士王处说:“面对重症患者,抢救的时间分秒必争,顾忌不了那么多”。因为接触了疑似患者,有两个活泼可爱儿子的她被安排在科室隔离,想念儿子时,只能通过手机与孩子们视频,令人心疼不已。 急诊科的排班表和疫情一样每天都在变化,有人生病了,有人隔离了,但大家都会主动顶上空缺,无人畏惧。
每天多次的消毒工作,每天准时的感控知识学习,每天按时的工作上报,此外还有防护服穿脱培训、急诊患者转运流程、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急诊科的工作因疫情的严峻变得更加忙碌。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有着不一般的压力和工作强度。
第二路:院前出诊之急诊发热专车
1月25日我院急救站接到郑州市“120”中心通知负责院前发热患者的转运工作。护士张志启按照规定将发热专车上的防护物品、急救物品和设备补充齐全,对照清单认真查对,确保院前医疗和转运安全。随着一次次警报响起,出诊人员迅速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前往呼救地点。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的还有救护车的驾驶员,熟练的车技、敏捷的反应速度对院前急救都至关重要。驾驶员赵峰说:“每接完一名患者,驾驶员们还要花一个多小时进行车辆的消毒工作,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与院内患者不同,急救现场有的患者不能对答,有的家属闪烁其词,医护人员只能进行初步询问和判断,因此承担了更多未知的风险。但他们不顾雾气遮盖双眼的护目镜,不顾防护服汗湿的衣衫,隐蔽的巷子、狭窄的楼道、停电的步梯,都阻挡不了急救战士抢救生命的步伐。一次次心肺复苏,一次次电除颤,一次次推注药液,他们拼尽全力与死神赛跑。
第三路:驰援武汉之河南援鄂转运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责无旁贷。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及驾驶员们面对疫情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郑州市紧急救援中心半夜发出组成援鄂转运队驰援武汉的指令时,大家主动请缨,半小时内组合完毕。第二天早上七点与郑州市各站人员完成集结,向武汉出发。
因为防护物资有限,四名队员争先恐后地抢着多转运几趟患者,以便节省防护装备。急诊护士韩文杰说,他们一天需要坚持八九个小时不去卫生间,吃饭、喝水也要等一天转运任务结束才能进行。刚去的几天,几位队员的身体都吃不消,但想到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人民群众期盼的眼神,他们一天天咬牙坚持了下来。一辆辆转运车警笛长鸣,一个个战士保驾护航,给武汉的夜增添了些许温暖。
援鄂驾驶员郝威峰说,下午完成转运任务回来休息,也是一直待命状态,随时就有紧急任务,经常晚上接到任务,回来休息都凌晨三点左右了。但每当穿上“战袍”,他们就会化身成勇士,个个斗志昂扬,用一次次的付出换来煎熬中的人们更多的希望。
急救员翟东来则说起让他感动的一幕:有一次转运的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来自新乡,看见河南医疗队员激动地紧握双手,眼中满是信任与感激,在转运车上和大家说着家乡话,唱起了一首首“红歌”。
本次我院援鄂急诊团队组长,我院急诊科副主任、医技第五支部党支部书记葛波涌,在带领大家加油干的同时还创作了数十篇慷慨激昂的诗词:“不要问我,深夜受命有没有有过彷徨。护佑生命,急救人就该承载更多担当”;让我们“待到驱散瘟疫日,黄河楼上赏佳境”!一首首诗词如擂响的战鼓,激励着队员们不畏艰难、冲锋向前!
“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就是我们急诊人的刚强精神。随着全国确诊人数的下降,治愈人数的逐渐上升,我们坚信曙光即将到来。我们万众一心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役胜利之后,急诊人还会迎来下一次的挑战,与死神抢时间是我们急诊人的使命与责任。(供稿 / 急诊科 郑锐)